信心给予力量,目标指明方向。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5年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擘画宏伟蓝图。
“坚持高质量发展”“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确保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全会10次强调“高质量发展”,传递出在“十五五”新征程上,以高质量发展破解改革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开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坚定决心。
将高质量发展蓝图转化为具体行动,需要锚定目标不偏移、聚焦任务抓落实、找准问题挖根源、凝聚力量齐攻坚。
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立业之本。回顾“十四五”时期,不难发现,金融业始终与现代化产业发展需求同频共振。从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规模持续扩容,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到绿色信贷与债券协同发力,助力传统产业低碳转型与新兴绿色产业成长,金融业有力支持了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
展望“十五五”时期,金融“活水”要精准滴灌“产业之树”,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持久动能,确保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下一步需紧扣“供需对接、赋能实体”的目标,以体制机制的持续完善、政策工具的协同发力、资源配置的集聚倾斜,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首先,强化体制机制保障,为金融与产业的精准对接搭建规则框架。围绕“科技—产业—金融”的融合发展,针对不同产业的特性,加快完善金融服务的专项制度设计,丰富贷款、债券、股权、保险等各类金融工具,引入长期资金和发展耐心资本,建立产业和金融风险联合研判和预警机制,完善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健全金融机构服务制造业的内部机制。比如,2024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积极推进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科技企业并购贷款和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等试点,均有效促进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其次,加强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协同联动,为金融资源精准锚定产业需求提供方向。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二者要同频共振,金融政策需紧扣产业发展重点,面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等领域,针对细分行业和企业成长阶段特点制定差异化授信政策和准入标准,避免资源错配;产业政策要明晰发展路径,加大融资对接和要素保障力度,通过明确技术攻关方向、产业布局规划,为金融机构识别优质项目、降低服务成本提供清晰指引,让政策协同形成“1+1﹥2”的赋能效应。
此外,引导资源向新质生产力、产业发展薄弱环节集聚,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支柱、补短板提供支撑。一方面,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制造、航空航天等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加强科技信贷支持、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强化科技保险保障等,推动金融资源向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倾斜;另一方面,针对制造业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积极提供增信支持,完善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
金融精准滴灌,产业方能茁壮成长。我们期待以体制机制为“骨架”、政策协同为“桥梁”、资源配置为“养分”,让更多资金流向先进制造、绿色低碳等领域,为“十五五”时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