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黄阿凤:观《南京照相馆》有感

发布时间:2025-07-21 阅读量:

周末的电影院里,我和儿子坐在黑暗中,银幕上《南京照相馆》的影像如同时光的切片,将我们带到那个不忍直视却又必须铭记的年代,当片尾字幕升起时,我才惊觉脸颊早已被泪水浸湿,转头看向身旁的儿子,发现这个平日活泼的少年此刻静默如雕塑,眼中闪烁着我不曾见过的光芒。

《南京照相馆》这部影片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几个生活在南京的百姓躲在吉祥照相馆中避难,为了尽可能的多活一日,他们被迫帮助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却意外冲印出了能证明日军滔天罪行的罪证。十几岁的儿子全程全神贯注的姿态让我意识到,这部影片正在他年轻的心灵中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正如当年我第一次接触这段历史时的愤慨,但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回应,是对历史的敬畏,对先辈们的敬重以及对今天来之不易生活的珍惜,在商业片泛滥的时代,能有这样一部让青少年静默思考的作品,实属难得。这次观影更像是一场爱国教育,那颗名叫“爱国”的种子,已经在少年纯净的心田里,悄悄扎下了根。当主人公阿昌说出那句“祖国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台词时,我的心脏仿佛如利剑刺穿,这句话既是对历史的回应,也是对现实的宣言。当贸易战、科技封锁等“隐形战役”成为新时代的挑战时,保卫国家已不仅仅是军人的职责,而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使命。电影中那些为保护底片而献出生命的人,与今天为保护核心技术而奋斗的科研工作者,本质上都是在进行着同一场战斗—捍卫民族的尊严与未来。

从影院回家的路上,我和儿子都沉浸在各自的思绪中不说话,直到苏超比赛的直播将我们拉回现实,在南通VS盐城的赛场上,两万多人合唱《歌唱祖国》的场景,与电影中那些为民族存亡而战的画面形成奇妙呼应,足球场上的拼搏精神,恰如先辈们保家卫国的决心一样纯粹而炽热。作为不懂足球也从不关注足球赛事的我来说,现在却为苏超着迷,虽然我不懂足球的专业术语和战术,但我能看懂球场上每名球员的全力拼搏和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的精神,那种精神深深的震撼和吸引着我。在物质丰富的今天,精神家园的建设同样重要。苏超之所以能火出圈,正是因为它唤醒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集体荣誉感和奋斗精神—这与《南京照相馆》试图唤醒的历史记忆,本质上同根同源。电影中照相馆里的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保存的照片,与今天苏超赛场上球迷高举的手机,都是记录的载体。前者记录的是民族的伤痛,后者记录的是国家的强盛。从黑白到彩色,从苦难到欢庆,这一转变过程凝聚了几代人的牺牲与奋斗。当我们享受和平繁荣时,那些照片里的眼神始终提醒我们:历史不会因时间流逝而改变其本质,记忆是防止悲剧重演的最后防线。

临睡前,儿子突然问我:“妈妈,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会怎么做?”我没有立即回答,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我知道,《南京照相馆》已经在他心中种下了责任的种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从战火中保存底片,到球场上捍卫荣誉,再到实验室攻克技术难关,形式在变,精神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