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企业文化 工投文苑

    难忘的“阅报”岁月

发布时间:2025-07-11 阅读量:

孙延兵

喜欢上阅报是从我参加工作那年开始,并且有幸将这种习惯一直持到现在,受益匪浅。

一九九二年八月,十八岁的我从淮阴一所财经中专学校毕业来到连云港工作,在海州一家机械厂做了一名会计。

那家工厂位置不错,位于海州的繁华地带市桥,一百来人,工人以当地人为准,没有专门的宿舍,厂里除了几个车间外,还有一栋三层的办公楼,一二楼为办公用,三楼除了一个工会活动室,还有几间之前存放档案的房子,腾出一间给我们做宿舍用。单位也没有专门的食堂,有一个锅炉房,既烧水又蒸饭。为此,单位为我们买了煤气灶和锅碗瓢盆及餐具,自己做饭,自力更生。

办公与生活区同在一栋楼上,虽然不是很好,倒也方便,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外地分配而来的学生而而言,基本上可以不用为上班迟到而担心。

工厂虽效益一般,但人多不错,待人真诚、热情,尤其是对我们几个外地大中专生。几个月下来,不少人都熟悉了,尤其是厂领导,常去财务科。

那时,厂里订了不少的报纸和杂志,有《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光明日报》、《羊城晚报》、《文汇报》、《连云港日报》等,科室一般也就是《连云港日报》,大量的报纸集中在厂部。不过,说实在的,领导们整天忙呼呼的,也没有多少的时间去看报,即使看也是走马观光。

有一次,我去厂部找领导签字,看了那么多的报纸,便试探性的问书记我可不可以拿点下去看看,书记温和地说:“你尽管看,以后除了当天的报纸不要拿,其他的报纸你都可以拿去看。”

我如获至宝,连忙从堆放报纸的地方抱了一摞报纸下去,吃过晚饭,泡上一杯茶,独自一个人静静地在办公室里阅起报纸来,那种感觉真的是好极了,像是饥饿好久的人突然遇到了好吃的东西,又像是与一位好友在轻松愉快地交谈,忘记了疲劳,也忘记了烦恼,任凭墙上的挂钟滴答滴答地响着,每次时间基本是在十一点左右,然后上楼洗漱睡觉,一天的时间就这样悄然过去了,感到是无比的充实、踏实、轻松。

其实,让我所没有想到的是,这种看似单调乏味的生活竟然会伴随了我十年,无数个夜晚在同一间办公室里不停地复制着,直至我离开工厂。

阅报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面,也让我养成了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面对复杂的生活始终能保持着一颗淡定的心,沿着初心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种心境对自己日后的职称、各类执业资格考试的顺利通过,也产生了莫大的作用。在工厂破产清算的前一年,我凭着在个国家级、省市级发表的几十篇专业论文以及一些专业方面执业资格证书顺利地进入当地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开启了人生的新征程。

若干年后,我也曾无数次的想,如果没有工厂十年的努力与沉淀,或许也就没有今天的我。

彼时,也正是我对文学狂热的的时候,所有报纸副刊内容是我最喜欢也是每次必看的内容,其认真程度一点不亚于专业学习的劲头,好多文章都留下了我阅读时不经意间留下的笔迹。如果遇到事多时间紧,报纸多了一下子看不完,我会把那些载有副刊版面的报纸专门捡出来,留待闲的时候慢慢“消化”。对一些觉得不错的文章,我则会把它剪下来,贴在专门的文摘本上,每年都会有几个文摘本被贴得满满的,现在看来,那不仅是一种财富,也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力量,一种深藏于内心的力量。

后来,单位的效益愈来愈差,订的报纸数量也在锐减,除去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必须订的报刊外,之前好多报刊也都停订了。不过,我对报纸的阅读劲头依然没有减少,为了看报纸,有时会骑车十几里去图书馆。

大概是看得多的缘故,闲暇的时候,我也拿起笔来写稿投稿,虽然开始的时候不太顺利,不少稿件泥牛入海。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有一些文章也开始在各级报刊、广播电台陆续发表,让我欣喜若狂。

一九九六年的时候,我的三篇散文居然先后在《中国青年报》副刊、《江苏工人报》副刊和《银潮》杂志发表,一同发表的还有不少是国内的知名作家,这是之前我所未想到的。

如果说是阅读给了我给养,那么写作则给了我力量。

它让我始终坚信:“生活从不会辜负一个愿意努力的人,只要你不愿意被生活打败,勇于奋斗,坚持不懈,便没有人可以战胜得了你。”

这也成了我多年生活的一贯宗旨,也是我一天天变好最好的见证。如今,作为一名企业高管,虽然平时的工作也很忙,但我依然坚持着阅报,甚至成了经常去传达室取单位报纸的那个人。

看着看着,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以前阅报时的那段难忘岁月,仿佛又看到了年轻的自己,心中骤然升起无限的力量和美好。


返回列表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条
下一篇:
夏至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