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可明
1939年3月,在日寇南北夹击下,海州(今连云港市)陷落,淮北盐区被日寇占领。日寇侵华的经济目的就是掠夺中国的盐、煤、棉、矿等资源,当膏药旗插满淮北各盐场后,他们即疯狂地实施掠夺淮盐的计划,通过日伪控制的盐业公司垄断中国市场,强行收购产区淮盐高价转售;以当期盐价6.3%、最高不超过13.5%的价格强行收购淮盐出口日本,每担盐税仅付5分中储券,而日寇控制的盐业公司对淮盐商人征收淮盐盐税最高时为每担600元,致使盐价飙升;同时,强征免税军用盐。日寇为了垄断全部淮盐盐产盐利,削弱、压制一切抗日力量,对根据地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为此残忍杀害了他们抓住的所有手无寸铁的为生活所逼贩卖食盐的盐民、盐区周边百姓。
盐是人的日食之物,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在久负盛名的淮北盐区,怎能强盗有盐我无盐,被侵略者食盐禁运捆住手脚。1939年3月,在日寇侵占连云港同时,八路军115师进军山东,与我山东纵队密切配合,狠狠打击敌人。针对日寇对我根据地的严密封锁,1940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根据毛泽东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指示精神,向全军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各抗日根据地相继掀起大生产运动。1940年11月30日,淮北盐区青口盐场所在地赣榆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管辖着境内的盐田,没收汉奸、官僚、恶霸地主在盐场周围占有的滩涂,向产盐商人、盐民发放贷款支持将其改建扩建为盐田,收获盐产盐利,柘汪、海头、九里七3个产盐地得到很好的发展。1940——1941年,八路军东进支队6团和26团官兵,在支队长肖华亲自领导下,建起了林南、柘东、大洋等4个小盐场,池滩12份,面积534亩。1941——1942年,我军又在小沙、九里七、大河、林子、响石建起了6个较大的盐场,池滩323份,面积401公顷,年产盐1万吨。1942年12月,毛主席发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提出根据地“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总方针,号召根据地军民开展生产自救运动,坚持抗战。1943年3月,滨海军分区司令员陈士渠、政委符竹庭、政治部主任刘兴元率队到柘汪建设盐田250亩;山东军区及后勤部建设盐田150亩。1945年,滨海军分区在大众圩、赣榆县政府在新兴圩与合众圩、滨海专署在工商大圩建盐田,4条圩子共建盐田163份、220公顷,年产盐9000吨。
为了管理好我方建设的盐田生产和运销,1942年8月,成立了青口盐务署,废除了旧的盐务机关对盐民的一整套封建剥削制度,支持和鼓励群众兴办新盐田,发展淮盐生产。配套设立了30个食盐交易所,开辟了9条食盐运输路线,统一外运管理,加强盐税征收工作。1943年3月,滨海区党委将滨海公署贸税局、纺织局与盐务署合并,成立滨海工商管理局,该局于同年11月,发布根据地经济管理办法,将食盐作为对敌斗争工具,实行专卖。同时,发放盐业生产贷款北海币80万元,救济粮50万斤,还修建长近300公里的运盐路线。1941——1945年,青口境内共生产大籽盐5万吨,为苏北、鲁南地区的抗战提供了一大笔盐税支持。
1938年3月17日,日寇占领了南通,淮南盐区相继陷入敌手。1940年10月黄桥决战以后,新四军东进苏北敌后,解放了苏中大部分地区。1941年1月,接管了国民党两淮盐务管理局(该局实际上只管辖了苏中的淮南各盐场),新的盐务管理机构直属我苏中行署财经处领导,设置草堰等4个总场公署,分别领导丁溪等9个盐场公署和丰利等5个分处,共拥有煎盐灶1800付,煎煮小籽盐盐板20000块,煎盐灶民3500余人。为了充分调动煎盐灶民为抗战而产盐的热情和干劲,成立了“灶民抗日救国会”,取缔封建剥削,维护灶民利益,协助盐务机关征收盐税。
物质与经济是支撑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基础性条件,伟大的中国抗日战争亦是如此。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党的财税方针就是一切服从、围绕抗战的胜利这个根本目标。淮南盐区积极发动和组织灶民发展盐业生产,多收盐税,增加抗战财源,同时改善灶民生活。1941——1945年,苏中淮南盐区年平均产盐量110万担,每担盐征税额折合大米90斤,共折大米495万担。盐产量比国民党盐务机关统治时期的1920——1929年平均增产12%,盐税征额却比之每担大米130——170斤大为降低,盐产盐利有力地支持了抗战,合理的盐税负担却又赢得了灶民、盐商的人心,这些都形成了伟大抗战的强大力量。
历史上属于淮南盐区的盐阜盐区,向为煎煮制盐生产小籽盐,抗战时期淮盐业的发展和贡献很为突出,还诞生了新中国成立后列为江苏8大海盐场之一的新滩盐场。本文予以单列简述。1940年,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苏北,解放了盐阜区,在改善灶民生活、加强对该地区小籽盐生产管理、盐税征收的同时,借鉴淮北盐区有四百年历史的成熟的海水日晒制盐工艺生产大籽盐,试办海水滩晒制盐新盐业,彻底改变几千年来淮南盐区的煎煮制盐传统生产方式,结束小籽淮盐生产而进入大籽淮盐生产新历程。
1941年春,根据党中央制定的“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工商政策,我盐阜区行政公署制订民办公助的办法引导和鼓励各私人资本参与兴办盐业。由淮北济南盐场逃亡来的盐民顾开金、乔玉生,在盐阜抗日民主政府阜宁县县长宋乃德领导铺筑的捍海堤(百姓称为“宋公堤”)内的大片海涂荒滩上,首先建了两份日晒式制盐池滩,当年产出大籽盐2000担。商人们看到有利可图,踊跃来此建滩,当年冬即建成日晒式制盐新滩68份。抗日民主政府(主要有:苏皖边区五地委、两淮盐务局、华中财委、阜东县优抗会、新四军三师所属单位等)也集资建了35份盐滩,并成立了3个圩务所来管理。1944、1945年,又增建了80份、120份,盐滩总数后发展到342份,有大小公司43个。
由于日晒制盐比起煎煮制盐产量高质量好成本低,各新建盐滩经过一个晒盐生产周期后都有比较理想的产出,盐阜盐区的淮盐产量逐年增长。到1945年,宋公堤内这一大片原本荒芜无获的海滩涂上,一年竟有80万担淮盐的收获。投资商人有了大额盐利进账十分高兴,对抗日民主政府制定的按头等滩每年5200斤、二等滩每年4500斤、三等滩每年4000斤、四等滩每年3500斤工粮(玉米、小麦各半)作为基本报酬标准发给盐民,另再按季节、盐产量增发“担头粮”的政策欣然接受。有了这种计时加计件的制盐报酬,盐民的生活比起从前有了较大改善,更加拥护抗日民主政府,为抗战产盐、为抗战增加财源的热情更高劲头更足。据统计,抗战期内,整个盐阜区共产淮盐750万担,其中新建的日晒制盐盐田生产大籽盐150万担,共征盐税3750万元,对江苏抗战是一个巨大的支持。后经过解放战争时期的建设和发展,盐阜盐区大籽盐主产地成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江苏淮盐区八大盐场之一,名新滩盐场。
食盐是抗日根据地内销的必需品与最大的出口商品,是繁荣根据地农村经济,增加财税最重要的资源。包括盐阜地区在内的淮南盐区抗日民主政府对于生产小籽盐区采取轻税政策,盐税税额为盐价的30%,轻税竞销,与敌人展开经济斗争。为了有效配合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进入抗战第三阶段(1944——1945年8月)战略反攻后,华中财委作出了《关于食盐管制运销问题的决定》,一是控制食盐运销。凡我方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如盐阜盐区、青口盐场、济南盐场东半场即陈家港周边)的淮盐,尽量通过解放区西运,限制流向敌区。二是合理调整食盐税率,西运食盐税率只收取1%;如南下运销则增加“附带购两排子弹”。《决定》精神的贯彻执行,对巩固苏北盐区我方发行的北海币、盐阜区我方发行的抗币“小牛票”信用物质保证,稳定根据地物价,平衡根据地金融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有力地资助了苏鲁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