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在破局与深耕中践行“有效性”

发布时间:2025-08-11 阅读量:

——读《有效的经营者》有感

在《有效的经营者》中反复强调:“有效性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种习惯,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对于内河码头这类重资产、强周期的行业而言,经营者的“有效性” 更直接体现在对市场机遇的捕捉、资源的精准配置,以及对 “做对的事”与“把事做对”的平衡上。宵洋内河码头运营实践,正是对“有效性”理念的生动诠释。

“贡献导向”锚定业务破局宋志平认为,有效的经营者必须“聚焦贡献”,即明确自己能为组织创造什么价值,并将精力集中在能产生关键成果的领域。面对苏北地区化工、石化物流市场的竞争,宵洋码头在业务拓展中,没有盲目铺摊子,而是精准锁定“高价值、强粘性”的核心业务。在与连云港碱业、盛虹石化等大型企业开展吨袋运输业务合作的同时,更借助对方的行业影响力打开物流市场;“批量大、稳定性强”的大宗石化产品为码头带来持续现金流。同时,码头也没有忽视“小而美”的增量,积极拓展钢材、石油焦吨袋运输等小众业务,通过“以小带大”积累了细分市场经验。这种“大客户筑底+中小客户补量”的组合,恰是宋志平“发挥优势、规避短板”理念的实践。用大客户合作构建行业壁垒,用中小客户合作激活市场敏感度。

“系统思维”提升降本增效宋志平强调:“有效的经营者必须懂得如何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更要懂得如何让资源产生倍增效应。”对于内河码头而言,成本管控的“有效性”不在于简单砍预算,而在于建立系统化的资源配置逻辑。运输成本的优化,要先通过市场调研分析运输供需、燃油价格、政策影响等变量,再动态调整招标价格,最后通过“调研、定价、评估”的循环持续优化。这种“用数据说话”的决策方式,避免了经验主义的盲目性,让每一分成本节约都有依据。运输招标的优化让码头更具竞争力;采购成本的降低则为吨袋、大包等专业化运输模式提供了利润空间。这种“降本”与“增效”的联动,体现了宋志平所说的“资源整合的艺术”,让成本管控成为业务增长的助推器,而非束缚。

聚焦“优势要事”盘活存量资源在宋志平看来,“有效性的核心是聚焦,而聚焦的前提是明确什么是‘要事’”。对于宵洋码头,“盘活存量资产”就是必须优先抓的“要事”。 比如,宵洋码头没有将闲置场地、岸线土地等资产简单出租,而是通过“以租促管”的模式提升收益。对物流需求稳定的区域签订长期合同,对优质岸线资源采用招标竞价,既保证了收入稳定性,又最大化了资源价值,为后续“仓储+物流+增值服务”一体化运营埋下伏笔,让资产从“单一出租”向“综合收益”转型。这正呼应了宋志平的观点:“资源的价值不在于拥有,而在于流动。”当闲置场地与化工物流、建材运输等业务结合时,其价值便不再局限于租金,更成为吸引客户、拓展业务的“磁石”。

夯实“有效经营达到持续进化宋志平曾说:“有效的经营者必须敢于面对现实,更要善于从不足中寻找改进的机会。”宵洋码头目前也存在着“高附加值业务占比不足”“客户黏性待提升”等短板,如何“有效经营”是当前摆在面前的重点工作。下半年,宵洋将“聚焦核心业务”,紧盯连云港碱厂、盛虹石化项目落地,确保年走货量;积极探索新能源、农产品加工等新领域,实现“业务结构优化”的突破;围绕“全年降本300 万元”的目标,实现成本管控系统化能力的再提升。这些计划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将问题转化为改进的具体路径。这正是“有效经营者”应有的思维,不沉溺于成绩,而是永远盯着“下一个增长点”。

“有效性”从来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具体的行动。在面对复杂市场中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知道该抓什么、该放什么,让每一份努力都指向“持续创造价值”这个核心。当这些实践持续深化,宵洋码头必将在“有效性”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耿刘)


返回列表
上一篇:
想起那件往事
下一篇:
雨中的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