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以百年正气铸魂 用实干担当践行

发布时间:2025-10-22 阅读量:

——读《百年正气:中国共产党人的清廉故事》有感

合上《百年正气》的最后一页,指尖仍残留着墨香的余温。这本收录40余位共产党人清廉故事的著作,于我而言既是精神的洗礼,更是行动的号角。作为身兼团委副书记与工会主管的双重角色,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像一盏明灯,照亮着我思考如何在新时代传承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火种。

一、革命薪火映初心:让理想信念成为青春最美的底色

书中收录的革命先辈故事,最令我动容的是他们“清贫而志坚”的精神底色。瞿秋白“一生清贫自守”,方志敏在狱中写下“最高境界是‘清贫’”,刘志丹“生而为民,死而谢民”……他们的清廉,不是刻意的苦行,而是信仰支撑下的自然选择——因为心中装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大愿,个人的得失便轻如鸿毛。

作为团委副书记,我会想如何让青年理解“清廉”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与他们的成长紧密相关的价值航标?书中“雷锋的粗瓷大碗”“黄文秀的扶贫日记”故事给出了答案。雷锋将省吃俭用的钱捐给战友,黄文秀放弃城市繁华扎根乡村,他们的“清廉”藏在日常的抉择里,落在为民的实事中。下一步,我计划联合公司各党支部开展“青春寻廉记”主题活动组织青年参观本地红色廉政教育基地,邀请老党员讲述往事让青年在具体可感的故事中,读懂“清廉”是青春最纯粹的底色,是成长最坚实的根基。

二、建设先锋塑筋骨:让工会成为职工信赖的港湾

书中那些投身国家建设的模范人物,让我对工会“娘家人”的职责有了更深的理解。孟泰“捡”出大高炉,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在废墟里刨出零件,只为让钢厂早日复产;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却始终住牛棚、啃窝窝头,把补助款分给更困难的工友;杨善洲退休后扎进荒山种树,去世前叮嘱“不办丧事、不收礼金”……他们的清廉,是对岗位的敬畏,对职工的赤诚,对公与私的清醒划界。

工会工作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清廉”正是这份“以人为本”的底线。过去组织职工技能竞赛时,我曾担心“奖品不够丰厚会影响参与度”;慰问困难职工时,也曾犹豫“是否要额外申请物资让场面更体面”。但读罢书中“孟泰的螺丝钉”“王进喜的破棉袄”,我忽然明白:职工真正需要的,不是华而不实的“面子”,而是实实在在的“里子”——公平的晋升通道、精准的帮扶政策、透明的福利发放。正如书中陈为人“清贫的‘富商’”的故事——表面清贫,实则富足,因为我们守住了职工的信任,这便是工会最宝贵的“财富”。

三、时代新程续华章:让清风正气激荡奋斗征程

《百年正气》最打动我的,是清廉精神的代际传承。从革命年代的施洋、车耀先,到建设时期的焦裕禄、王进喜,再到新时代的廖俊波、黄文秀,清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作为同时肩负工会与团委工作的“双岗”青年,我深感责任重大既要做好职工权益的“守护者”,更要当好青年成长的“引路人”,让清廉之风在企业与青年中双向流动。

合卷沉思,《百年正气》中的故事早已超越了“历史记忆”,它们是刻在中国共产党人基因里的精神密码,更是我们每一名基层工作者的行动指南。作为工会干事,我将把“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刻在心头,用清廉之心守护每一份信任;作为团委副书记,我会将“青年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扛在肩上,用清廉之光照亮青春的航程。正如书中所言清廉不是装饰品,而是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政治本色。岗位虽微,初心如磐——这或许就是我读罢此书最深刻的领悟。(刘凡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