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读《中国共产党人的清廉故事》有感

发布时间:2025-10-23 阅读量:

在读完《中国共产党人的清廉故事》中关于焦裕禄的篇章后,我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焦裕禄,这位早已家喻户晓的共产党员,其形象在书中再次鲜活起来,不再是教科书里扁平化的好干部,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一个用生命诠释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他的清廉,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标榜,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信念,一种对人民深沉的爱与责任。

文章最震撼我的细节,是焦裕禄雪夜走访九村,肝疼得用茶缸顶在腹部。那一刻,他把自己走成一支温度计,测出民情的冷暖;走成一把尺子,量出党心的远近。对照自己,过去下基层四不两直总怕打搅,于是提前踩点,结果看到的都是盆景。本周,我选择盲走方式:不打招呼,随机走访工地。——用脚步兑换信任,用疼痛丈量初心。

合上书本,我反复思考:焦裕禄的精神对今天的我们有何意义?答案或许藏在泡桐树的年轮里。当年他亲手种下的幼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默默守护着兰考的沙丘。正如他的清廉,看似是过去的故事,实则是一种永恒的提醒——当我们抱怨制度不完善时,是否忘了自律才是第一道防线?当某些人嘲讽清廉吃亏时,是否忘了民心才是最大的政治?焦裕禄没有留下万贯家财,却留下了焦桐下的绿荫;没有给子女安排肥差,却让焦裕禄三个字成为百姓心中永不褪色的丰碑。这,才是共产党人最珍贵的遗产

作为新时代的干部,我深知:我们无法复制焦裕禄的苦难经历,但可以传承他的精神火种。在躺平”“佛系盛行的今天,更需要这种绝不躺倒的倔强;在精致利己暗涌的当下,更需要这种补丁棉袄的朴素。或许,我们不必人人都去兰考治沙,但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拒绝一次走关系的便利,抵制一份超标的待遇,把为人民服务写进每一次选择里。如此,泡桐树下的清风,终将吹散更多心上的沙丘

他的清廉故事,正是共产党人为民领路的缩影。今天,终会懂得:所谓民族脊梁,并非钢筋铁骨,而是一颗颗如焦裕般干净、滚烫的心。这心,比任何制度都更有力量,比任何口号都更能长久——因为它在人民中间,化作春风吹又生。(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