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和平需要人类的共同守护—记电影《浴血和平》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5-10-27 阅读量:

近日,与同事一起观看了国庆档电影《浴血和平》,片中硝烟弥漫的大场景和感人肺腑的小细节展示,既彰显了中国军人迈出国门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又体现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敌期盼和平的家国情怀。贯穿始终的和平鸽场景更是点睛之笔,使得影片主题更加突出,具有贯古通今纵横全球的现实意义。

《浴血和平》作为陈凯歌执导、张珂编剧的中国战争电影《志愿军》三部曲终极篇,用双线叙事将谈判博弈与战场拼结合的相得益彰,用以战止战隐喻和平需要代价现实命题志愿军290万发炮弹的火力覆盖美国代表在板门店摔碎咖啡杯的狂妄场景,也充分证明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的硬道理。

1950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到19516月五大战役结束,中朝军队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最终迫使美军停战谈判同年710日,板门店谈判正式启动,使得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边打边谈的战争形态再现上甘岭战役、金城战役等战场上的血火交锋与谈判桌上的智慧博弈,使得谈判经过158次大会、733次小会及5次中断,历时747迫使美方侵略者不得不于19537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打破世界军事史上最长停战谈判纪录从《雄兵出击》到《存亡之战》,再到《浴血和平》,电影《志愿军》三部曲始终以志愿军群像为主线,多维度立体呈现三年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事件,折射出中国军人“为和平而战”的终极意义,捍卫了中国主权,奠定了东亚和平格局,形成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浴血和平》的终极意义不是对战争史实的简单复述,而是通过战场的硝烟和中美军人的鲜明对比,再现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后边打边谈的作战历程,奏响由血火淬炼至和平诞生的英雄终曲。“和平不是谈出来的,而是无数志愿军战士用血肉之躯打出来的。”这就是和平取代战争的代价。片中李默尹一家三口自始至终都是这种意义的践行者和见证者,他们把家门钥匙赚走观众太多泪水让人最戳心的,莫过于那些意难平的英雄瞬间,他们本可求生,却选择赴死;他们本可退缩,却坚持坚守。松骨峰战役三连唯一幸存者的孙醒,曾在炮火中挣扎求生,却在谈判期的中立区被美军冷枪射杀。当中立区的美军特工持枪潜入,负责板门店安保的排姚庆祥本可拔枪反击,但他选择遵守中立区不开火规则,任由敌人近距离的子弹穿透胸膛。美军投下毒气弹后,伤员因痰堵窒息,护士张娟在医疗设备短缺的情况下,用嘴为战士吸痰之后她救下十余人,自己却感染牺牲。这些没有炮火轰鸣,却比枪林弹雨更令人窒息的情节,与其说是鲁莽,不如说是对大局的极致忠诚他们以生命换取谈判桌上的筹码用生命诠释了中国军人热爱和平珍视规则的极端奉献。他们将这种战争中的破碎感及对和平的渴望演绎得极为动人。影片最后一幕是俯瞰北京朝阳区的夜景,能看到中国尊和万家灯火,再一次提醒我们和平的可贵,要记住那些牺牲英烈的每一个名字。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但面对破坏和平的侵略者,始终无所畏惧。公元前36西汉名将陈汤攻灭侵犯大汉的北匈奴郅支单于后,在给汉元帝的奏折中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体现汉朝对侵犯者的强硬立场1939916日,毛泽东针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一系列反共磨擦事件,在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谈话时表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强硬态度十四年抗日和三年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事件更是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950年毛泽东将支援军改为志愿军的智慧,到2025年银幕上重现的停战时刻,浴血和平四个字跨越75年时空,依然在叩问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当和平需要以鲜血为代价时,我们是否准备好成为那个奉陪到底的人?

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需要各国人民的倍加珍惜和共同守护。然而如今的现实世界,却被俄乌战争、巴以冲突等几处战争搅乱的难以宁静,唯恐天下不乱的生事者更是打着维护世界秩序的幌子,在全球挑拨是非、蜜语弱小,破坏和平格局。一些原本饱受战争之苦的国家仿佛彻底忘却二战伤疤的疼痛,一味跟在生事者屁股后面献媚求生。历史证明,靠献媚苟延残活不是长久的生存之道。在中国历史上,大清王朝的败亡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正如电影《浴血和平》中“特工之王”李克农在全体中方谈判代表见面会上说的那样,中国百年的屈辱源自于大清王朝的卖国求生,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签定,把中华泱泱大国彻底送进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泥坑。还有就是蒋家王朝的败落,显然是过于相信和依赖美帝国主义的扶持与谎言,走进负隅顽抗、无家可归的境地。

面对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格局,需要的不是刚过上几年平静的日子,就坐而论道、非议和平的现实感,而是叩问内心潜意识中那一份生命的本真:“我们真的不需要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吗?”(叶维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