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瑛同志事迹有感于廉政本色
陈连军
“巴山红叶,生时灿若云霞,落时遍地芬芳”——这是王瑛同志最真实的生命写照。读完这位“永远的巴山红叶”的感人事迹,一位纪委书记的铁骨与柔情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让我对“廉政”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廉在“正”字,坚守原则的硬度
王瑛的廉政,首先体现在“宁可得罪人,绝不辜负民”的原则坚守上。在查处“3.24”案件时,面对说情风、关系网,她掷地有声:“就是头破血流,我也要查个水落石出。”这种“硬气”源于她对职责的敬畏——纪委书记的“纪”字,左边是纪律的“纪”,右边是自己的“己”,唯有管住自己,才能执行纪律。她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立下规矩:“关系我们一个不搞,门槛我们一个不设”,这种对规则的敬畏,正是廉政建设的基石。
二、廉在“情”字,心系群众的温度
王瑛的廉政不是冰冷的铁面,而是饱含温度的大爱。她背着“背篼书记”的名号,将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用双脚丈量民情。为“背二哥”们建起帮扶公寓,给贫困学生交学费,为受冤群众奔走...这些看似与“反腐”无关的举动,恰恰揭示了廉政的真谛——廉政不仅要“清”,更要“亲”,清的是公私界限,亲的是鱼水之情。她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廉洁不是独善其身,而是要让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温暖。
三、廉在“细”字,防微杜渐的精度
王瑛创造性地提出“五个零”工作法(办事零距离、办案零差错、谈话零保密、信访零搁置、监督零盲区),将廉政要求细化到每个环节。她常说:“纪委不是一把刀,而是一盏灯,要照亮每个角落。”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廉政建设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功夫。在她看来,廉政不是事后追惩,而是事前预防;不是运动式整治,而是制度化守护。
四、廉在“久”字,生命诠释的厚度
最令人动容的是,在肺癌晚期,王瑛依然在病床上批改文件,将生命的最后时光全部奉献给纪检工作。她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鞠躬尽瘁”——廉政不仅是一种职业操守,更是一种人生信仰。那片巴山红叶,在生命最绚烂时傲然挺立,在凋零时化作春泥,这种超越生死的坚守,让廉政二字有了生命的重量。
启示与思考:
王瑛事迹给当代廉政建设三大启示:
廉政需要“刚柔并济”——既要有铁面执纪的刚性,也要有为民服务的柔性
廉政需要“标本兼治”——既要严肃查处大案要案,也要在日常细节中构建防护网
廉政需要“精神引领”——只有当廉洁内化为价值追求,才能获得持久生命力
掩卷沉思,那片巴山红叶已不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一种精神坐标。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我们当以王瑛为镜,常思“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让廉洁成为浸入骨髓的习惯,化作温暖人心的力量。正如王瑛最喜爱的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真正的廉洁,源于对党和人民最深沉的爱——这或许就是巴山红叶历经风霜而愈发鲜艳的奥秘所在。